
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每个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内政策的重中之重。但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教育政策讨论的途径却少之又少。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一个国家的动向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同样的道理,如果各个国家能够携手解决难题,分享重要理念,大家都会从中裨益。那么,我们应如何打破地域上的壁垒?
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邀请了四位一丹奖明师堂成员,共同于“现行教育”系列网络研讨会中作出分享:
- Anant Agarwal教授,edX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
- Usha Goswami教授,剑桥大学认知发展神经科学教授
- Thomas Kane教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沃尔特·H·盖尔教育经济学教授
- Angeline Murimirwa女士,CAMFED非洲项目执行总监
困难面前,众人拾柴火焰高
无论在英格兰,还是津巴布韦,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教授读写能力,如果我们能推广最有效的教学办法,对所有人都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意识,例如:令非洲女孩难以接受教育的壁垒并不是文化,而是贫困。投放资源于女性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社区层面,更体现在世界层面。如果我们有更多平台讨论这些问题,就能更快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也正是一丹奖明师堂成立的原因,我们还需要更多像明师堂这样的平台,提供更广阔的讨论空间,我们还需要将合作文化贯穿整个教育系统,使政策制定者、家长等相关方都积极参与合作。
若使用得当,科技拥有改变教育的力量
科技降低了教育壁垒:科技使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新冠疫情也明确表明线上教育会长期存在。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线上教育的途径:我们要像投资于线下教育一样,积极投资于线上教育,保证人人都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育的益处。
这一点适用于培训,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我们不能仅把教育基础设施提供给学校,听之任之,指望教师和学生对这些硬件无师自通。教师和学生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设施的科学方法。
早期学习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科技应该支持、充实教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教师的工作。
全球性的合作议程使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打开
疫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一些本来已深受气候变化重创的贫困社区首当其冲。即使我们看到线上教育方兴未艾,成果显著,但也要看到,率先享受到线上教育益处的仍是较为富裕的群体。
除了贫困以外,其他因素也使一些学习群体被边缘化,如:社会中约有10% 的孩子因生理差异导致有学习障碍。鉴于此,教育规划也应该关注如何释放这些孩子的潜力。此外,我们还需要打破对残疾群体的文化壁垒,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样轻易地获得教育途径。
教育要以合作和专业知识为基础,才能为人们带来平等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