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努力,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每個國家都把教育作為國內政策的重中之重。但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教育政策討論的途徑卻少之又少。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一個國家的動向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同樣的道理,如果各個國家能夠攜手解決難題,分享重要理念,大家都會從中裨益。那麼,我們應如何打破地域上的壁壘?
為了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邀請了四位一丹獎明師堂成員,共同於「現行教育」系列網絡研討會中作出分享:
- Anant Agarwal教授,edX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
- Usha Goswami教授,劍橋大學認知發展神經科學教授
- Thomas Kane教授,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沃爾特·H·蓋爾教育經濟學教授
- Angeline Murimirwa女士,CAMFED非洲項目執行總監
困難面前,眾人拾柴火焰高
無論在英格蘭,還是津巴布韋,我們可以採用同樣的方式教授讀寫能力,如果我們能推廣最有效的教學辦法,對所有人都大有裨益。同時,我們也需要提高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意識,例如:令非洲女孩難以接受教育的壁壘並不是文化,而是貧困。投放資源於女性教育的意義不僅體現在社區層面,更體現在世界層面。如果我們有更多平台討論這些問題,就能更快獲得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正是一丹獎明師堂成立的原因,我們還需要更多像明師堂這樣的平台,提供更廣闊的討論空間,我們還需要將合作文化貫穿整個教育系統,使政策制定者、家長等相關方都積極參與合作。
若使用得當,科技擁有改變教育的力量
科技降低了教育壁壘:科技使大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新冠疫情也明確表明線上教育會長期存在。但並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線上教育的途徑:我們要像投資於線下教育一樣,積極投資於線上教育,保證人人都可以充分利用線上教育的益處。
這一點適用於培訓,也同樣適用於教育基礎設施。我們不能僅把教育基礎設施提供給學校,聽之任之,指望教師和學生對這些硬件無師自通。教師和學生需要的是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以及使用設施的科學方法。
早期學習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互動在學習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科技應該支持、充實教師的工作,而不是代替教師的工作。
全球性的合作議程使教育的大門向每個人打開
疫情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一些本來已深受氣候變化重創的貧困社區首當其衝。即使我們看到線上教育方興未艾,成果顯著,但也要看到,率先享受到線上教育益處的仍是較為富裕的群體。
除了貧困以外,其他因素也使一些學習群體被邊緣化,如:社會中約有10% 的孩子因生理差異導致有學習障礙。鑒於此,教育規劃也應該關注如何釋放這些孩子的潛力。此外,我們還需要打破對殘疾群體的文化壁壘,因為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樣輕易地獲得教育途徑。
教育要以合作和專業知識為基礎,才能為人們帶來平等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