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及“成长型思维”
今年夏天,1,342万考生迈入高考的考场。高考无疑是学业上的一次重要考试,但从来不是学习和成长的终点。人生道路上,一场场“考试”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来拥抱不断变化的世界?“成长型思维”也许会给我们答案。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信念——相信能力可以随着时间培养和改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们先天的才能、兴趣或者性情各异,但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来培养。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即认为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成长型思维”的理念因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而为人熟知,她也是一丹教育研究奖首届得奖者。德韦克教授的研究关注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核心,挑战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即“智力潜能固化论”,让我们了解到潜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为打造让每个学生都能茁壮成长的环境提供了启示。
那么,成长型思维能带来什么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学习是一个持续成长、不断迭代的过程,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试错空间。德韦克教授的研究指出,“成长型思维”有助于激励学生迎接挑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遇到难题,甚至经历挫折的时候。“成长型思维”使学生意识到,挫折并不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而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机会。在这种思维下,学生们乐于接受挑战,学会从失败中站起来,在逆境中坚持前行。
德韦克教授的研究不仅体现了教育对于学生可塑性的深远影响,更反映了人类无限的潜能。
德韦克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不仅仅是学生,教育者也需要“成长型思维”。他们需要更为清晰地了解怎样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从而在校园里、课堂上营造“成长型思维”的学习氛围。
在适宜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逐步培养成长型思维,开发潜能。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并非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达成目标,而是通过支持与关爱,帮助学生重塑对学习的看法——遇到难题、要下苦功,甚至经历挫折。学会从失败中站起来,才能更上一层楼。
获奖后,德韦克教授把她的一丹奖项目资金用于支持两个“成长型思维”项目,为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使学生与教师均能从中受益。
第一个项目是“打造‘文化共融成长型思维’教室”,利用有助于推动文化共融成长型思维的教学实践,为多元化学生群体提供截然不同的课堂体验。研究团队以“成长型思维”理论为基础,开发了“文化提升工具包”,创办了“学生思维教师培训研究所”,以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培养文化共融成长型思维。
第二个项目是“衡量成长型思维的长期效果”。该项目对九年级学生实施单次“成长型思维”干预措施,并追踪四年后的效果。研究发现,接受干预措施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更乐于选修大学预备课程,为入读大学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研究团队还设立了成长型思维研究库,以实证来支撑更有力的干预措施;并与参加研究的学校共同开展工作,提供学生学习及思维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
“成长型思维” 正如其名,鼓励人们相信自身的潜力无限,以“成长型思维”看世界,视挑战与挫折为学习机会。不能否认,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更重要的是,在长远的求学、工作、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面对不断变化的未来,抱着终身成长的心态,以变应变。
走近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及“成长型思维”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