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2024 年一丹奖峰会的与会者,我看到了许多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和创新学习方法的实例,这些都引发了我的思考,近期的 2025 年国际教育日便是以 AI 与教育为主题。
武汉理工大学的杨宗凯教授展示了像“小雅” 这样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打造个性化学习情境的同时,保持了教师的自主性。他强调学生需要培养 “多元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要在 AI 的世界中立足,这些技能至关重要。
AI 支持的学习方式可以让那些由于资源限制或地理因素无法获得一对一指导的学生,也能获得个性化关注和辅导。
“小雅”这样的智能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学习模式,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得以将个性化辅导的优点推而广之。这一技术进步,是朝教育公平迈出的重要一步,无论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如何,身处何地,都能享受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
虽然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类似人类文本的能力对传统教学构成了威胁,但这种观点忽略了 AI 时代重构教育的机会。
作为香港浸会大学的讲师,我见证了大型语言模型对语言教育的变革性影响。与其对AI如临大敌,回归闭卷考试或依赖 AI 检测工具,我们更应拥抱 AI,视其为能够提升人类能力的协作工具。
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有意义的“人类-AI”合作关系。学生不仅要培养传统的沟通技能,还要学会与 AI 有效互动。包括编写精准的指令提示、批判性地评估 AI 生成的内容,以及了解语言模型的基本功能和局限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利用 AI 作为强大学习工具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思考。
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语言课程中,我们通过引入能够突出学生自主性、断联批判性思维的 AI 协作练习,率先实践上述方法。学生们在发展身判断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学会与 AI 写作助手协同工作。
与其将 AI 视为威胁或作弊工具,我们教导学生充分了解、应用AI,能够在发挥其潜力的同时,保留独特的人类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准备对于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未来的成功将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人类-AI 协作。
在国际教育日上,陈一丹博士认为我们要探求新知、用于归零、重构未来。这提醒我们,在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时,应如何向前迈进,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更长远的目标。
武汉理工大学在教学中成功整合 AI 的案例表明,我们可以在保持人类自主性的同时,利用技术培养多元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这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进行终身学习的关键。无论是通过全球倡议,还是像香港浸会大学这样的院校在当地的实践,我们都可以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将技术作为教育赋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