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现场和线上观看峰会的朋友们,欢迎大家!
很高兴能与大家再度齐聚一丹奖峰会,共话如何以教育提升人类福祉。教育话题包罗万象。与大家一样,我迫不及待地与大家探讨解决迫切教育挑战、行之有效的创新理念,以教育打开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大门。
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不变的是变化。前几年的疫情和时局变化,我们从教育研究报告中看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校教育系统、家庭系统在不同程度的冲击下,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学生心理问题;二是教育鸿沟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经费和硬件的缺乏,使得教育对许多群体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教育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发展虽然前路未卜,但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它能够触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边缘化学习群体。这种既充满不确定性又蕴含巨大机遇的形势,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创新力。
正因如此,今年一丹奖峰会的主题为"韧性为本,构筑教育未来"。
有些人形容韧性为复原力、抗逆力。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你也许会找到自己的答案。每个人对韧性的理解虽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在变化面前,如何迅速适应,在逆境中成长,将不利化作有利。我期待聆听大家对韧性的理解。
我想,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幸福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即使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仍然相信未来,正如我们常说的:“明天会更好”。这种信念不仅来自个人的想像,也源自人类作为生物的一部分,出于生存的本能。
时至今日,文明与科技交互发展的今日,冲突和融合交织一起的今日,我想,韧性更多是来自于希望,这种希望推动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价值,让我们不轻易放弃。
人的成长和追求,并不仅靠自身的个人力量,越来越依赖社会连接和社会各系统的共同作用。这些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支持,能够成为我们面对困难时的依靠,能够成为我们发挥价值的所在。因此,韧性不仅是自我成长,更是透过共识与彼此支持来实现更好的价值。
我们希望一丹奖是教育之路中的一盏明灯。当人们分享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推动进步的范例时,能够为他人带来应对不确定的启迪,培养能够应对未知的韧性。我们相信通过无间合作、推广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让我们距离实现“以教育提升人类福祉”的愿景更进一步。
相信你们对此也有同感。
合作的力量一直推动一丹奖教育社群的工作。今年,我们幸运地收获了许多这样的“启迪”,见证了以新方式应对改变、创造连接的灵感时刻。
在昨天举行的 2024 年一丹奖颁奖典礼上,沃尔夫冈·卢茨(Wolfgang Lutz)教授正式获颁一丹教育研究奖。他的研究工作不仅厘清了教育和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还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
“战火中的儿童联盟”(War Child Alliance)的“学不容缓”(Can’t Wait to Learn)项目的三位代表:马克·乔丹斯(Mark Jordans)教授、玛尔瓦·扎尔(Marwa Zahr)和卢克·斯坦纳德(Luke Stannard),亦正式获颁一丹教育发展奖。“学不容缓”为冲突或资源匮乏地区的儿童提供了高效的互动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和数学的基础技能。培养儿童在困境中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和情绪健康水平。如何在家庭、教育工作者、当地社区和合作组织之间,围绕培养韧性展开合作?“学不容缓”团队提供了响亮的回答。
培育韧性,需要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体系不同层面的共同努力。这一点在一丹奖得奖者的工作中也有所体现:
多位得奖者的工作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韧性。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的“成长型思维”展示了相信自我的强大力量;女性教育活动组织(CAMFED)的“学习向导”计划彰显了主动发起改变的力量。
当然,学生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朱永新教授的工作则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培养教育者的韧性。
学习者、教育者组成了教育体系。埃里克·哈努谢克(Eric Hanushek)教授通过培养制定循证决策的能力,来打造具有韧性的教育体系;拉里·赫奇斯(Larry Hedges)教授则通过提出评估教育研究的工具,尤其是面临不确定时期的教育研究,来维系韧性。
韧性是教育未来中不可或缺的特质。我们需要先厚植韧性,才能构建具有韧性、蓬勃发展的社会。今天,我期待倾听大家的观点、合作和思想的交锋。在以教育提升人类福祉的旅途中,我们携手同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