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臨現場和線上觀看峰會的朋友們,歡迎大家!
很高興能與大家再度齊聚一丹獎峰會,共話如何以教育提升人類福祉。教育話題包羅萬象。與大家一樣,我迫不及待地與大家探討解決迫切教育挑戰、行之有效的創新理念,以教育打開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大門。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不變的是變化。前幾年的疫情和時局變化,我們從教育研究報告中看到了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學校教育系統、家庭系統在不同程度的衝擊下,出現了較大範圍的學生心理問題;二是教育鴻溝進一步拉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於經費和硬件的缺乏,使得教育對許多群體變得可望而不可及。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教育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科技發展雖然前路未卜,但也為教育帶來了新的可能——它能夠觸及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邊緣化學習群體。這種既充滿不確定性又蘊含巨大機遇的形勢,需要我們的教育體系必須具備更強的適應力和創新力。
正因如此,今年一丹獎峰會的主題為"韌性為本,構築教育未來"。
有些人形容韌性為復原力、抗逆力。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你也許會找到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對韌性的理解雖有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在變化面前,如何迅速適應,在逆境中成長,將不利化作有利。我期待聆聽大家對韌性的理解。
我想,是因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對幸福的追求,對和平的嚮往。即使在遇到挫折時,我們仍然相信未來,正如我們常說的:「明天會更好」。這種信念不僅來自個人的想像,也源自人類作為生物的一部分,出於生存的本能。
時至今日,文明與科技交互發展的今日,衝突和融合交織一起的今日,我想,韌性更多是來自於希望,這種希望推動我們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價值,讓我們不輕易放棄。
人的成長和追求,並不僅靠自身的個人力量,越來越依賴社會連接和社會各系統的共同作用。這些來自他人和社會的支持,能夠成為我們面對困難時的依靠,能夠成為我們發揮價值的所在。因此,韌性不僅是自我成長,更是透過共識與彼此支持來實現更好的價值。
我們希望一丹獎是教育之路中的一盞明燈。當人們分享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推動進步的範例時,能夠為他人帶來應對不確定的啓迪,培養能夠應對未知的韌性。我們相信通過無間合作、推廣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讓我們距離實現「以教育提升人類福祉」的願景更進一步。
相信你們對此也有同感。
合作的力量一直推動一丹獎教育社群的工作。今年,我們幸運地收穫了許多這樣的「啓迪」,見證了以新方式應對改變、創造連接的靈感時刻。
在昨天舉行的 2024 年一丹獎頒獎典禮上,Wolfgang Lutz 教授正式獲頒一丹教育研究獎。他的研究工作不僅釐清了教育和人類進步之間的關係,還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當今最複雜的挑戰之一——氣候變化。
「戰火中的兒童聯盟」(War Child Alliance)的「學不容緩」(Can’t Wait to Learn)項目的三位代表:Mark Jordans 教授、Marwa Zahr 和 Luke Stannard,亦正式獲頒一丹教育發展獎。「學不容緩」為衝突或資源匱乏地區的兒童提供了高效的互動學習方式,培養閱讀和數學的基礎技能。培養兒童在困境中持續學習和成長的能力,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社會和情緒健康水平。如何在家庭、教育工作者、當地社區和合作組織之間,圍繞培養韌性展開合作?「學不容緩」團隊提供了響亮的回答。
培育韌性,需要學習者、教育者和教育體系不同層面的共同努力。這一點在一丹獎得獎者的工作中也有所體現:
多位得獎者的工作由內而外地培養學生韌性。Carol Dweck 教授的「成長型思維」展示了相信自我的強大力量;女性教育活動組織(CAMFED)的 Learner Guide 計劃彰顯了主動發起改變的力量。
當然,學生不是學習的唯一主體。Linda Darling-Hammond 教授、朱永新教授的工作則關注教師的幸福感,培養教育者的韌性。
學習者、教育者組成了教育體系。Eric Hanushek 教授通過培養制定循證決策的能力,來打造具有韌性的教育體系;Larry Hedges 教授則通過提出評估教育研究的工具,尤其是面臨不確定時期的教育研究,來維繫韌性。
韌性是教育未來中不可或缺的特質。我們需要先厚植韌性,才能構建具有韌性、蓬勃發展的社會。今天,我期待傾聽大家的觀點、合作和思想的交鋒。在以教育提升人類福祉的旅途中,我們攜手同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