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丹奖项目资金支持
教育公平、受教育权与多样性
学习/授课方法与环境
概述
背景
理念
影响与结果
探索更多
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有力地改变学生的命运。在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苏州大学的新教师基金会推出一系列教育项目,以应对教育领域的重大挑战。
朱永新教授于 2000 年发起新教育实验,旨在解决在中国应试教育体系中看到的三大挑战:师资短缺、工作倦怠和缺乏专业发展机会。应试教育难以营造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氛围,此外,家庭学习环境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教育实验从一所学校起步,目前已发展成为近 9,000 所学校、50 多万名教师积极参与、惠及超过 800 万名学生的教育网络,半数以上学校都位于偏远的乡村地区。
学生的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因此,家校应携手合作,在校保持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同时,营造积极的家庭学习氛围,不能只看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此外,培养阅读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新教育实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参与新教育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成果以及归属感显著提升。
新教育实验通过“教师成长模式”,旨在建立一个教师成长共同体,鼓励教师静思吸纳、专业阅读与写作、梳理表达和分享;该模式还能培养领导技能,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朱教授将一丹奖提供的 1,500 万港元个人奖金全部捐赠给母校苏州大学,连同另外 1,500 万港元“一丹奖项目资金”在苏州大学成立“新教师基金会”,支持苏州大学的教育项目和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与培训工作,重点支持“新教育教改实验班项目”、“明师班项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项目”、“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素养整体提升项目”和“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项目”。
“新教育教改实验班项目”为期四年,从苏州大学师范专业新生中,选拔 40 名同学加入教育教改班,为他们提供校内外导师互动等支持。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素养整体提升项目”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培养所需技能。
“明师班项目”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导师支持。招募自全国的优秀校长、教师加入项目公益研修营,从导师及同行身上学习,培养不同科目、领域的“明日之师”。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项目“旨在汲取全球教育社群智慧,促进中外有效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交流分享。项目为教育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使新教育的教育模式也能够在海外落地开花
不同项目的宝贵经验,将汇聚在“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该项目鼓励教师通过专业阅读、写作和交往来开展自我学习;打造教师阅读共同体,为中国教师打造阅读资源库,并每月举办专家读书分享会。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素养整体提升项目”于 2023 年推出,为期三年,旨在帮扶乡村教师,开展培训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项目落地的四个县包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三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以甘肃省静宁县为例,项目覆盖了 342 所学校,不仅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还为当地 6,700 多名教师建立了跨学校教师帮扶网络,进而惠及 65,000 多名学生。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UNESCO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合作,于 2023 年 11 月举办首届国际研讨班。首届国际研讨班的主题为“高素质教师,高质量教育”,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国际组织、学术界及大学负责人和代表的参与。代表们参观了中国中小学及高等教育学府。项目团队计划将研讨会打造为一年一度的活动,为分享最佳教育实践搭建桥梁。